明代缂丝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,不仅大量采用金线和孔雀羽毛,而且出现了双子缂丝法,可以随织者的意图安排画面的粗细疏密,也可以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织法,使织物更加层次分明,疏密有致,而富于装饰性。缂丝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,除去传统的画轴、书法、册页、卷首、佛像、裱首之外,袍服、帐幔、椅披、桌围、挂屏、坐垫、装裱书画等也无不采用,并出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巨幅制作,如《瑶池集庆》图高达260厘米,宽205厘米,《赵昌花卉》图卷也长达244.5厘米,宽44厘米。
福寿吉庆纹缂丝椅披
明代的刺绣技艺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,并形成南绣和北绣两大流派。南绣中最著名的是上海的顾绣,由明末上海露香园顾江海妾缪氏首创,而以顾江海侄寿潜妻韩希孟的作品最为有名。韩希孟的丈夫能诗善画,她自己也善于鉴赏字画,夫妻两人都认为不能把刺绣作为衣物的装饰品,而应该用它来制作纯粹的艺术品。韩希孟于是认真总结前人针法的变化,归纳出平绣、刺绣、缠绣、金绣、内入绣、缀绣、组绣、环绣、芥子绣、发绣十种针法,在刺绣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加以运用,以加强其表现力。她以宋元名画为稿本,参照现实所见加以融合,刺绣山水、人物、花鸟。由于其擘丝细过毛发,针如毫,配色浓淡深浅犹如晕染,绣出的山水、人物、花鸟既富质感又有神韵,世称其绣巧如画,故有“画绣”之称。董其昌看了她的作品,赞不绝口,以为与赵子昂的画作几难分辨,是为一绝。除顾绣外,浙江的倪仁吉也是南绣的著名代表人物。她自小能诗善绣,成年后又长于书画,以针代笔,所绣人物、走兽、花卉、翎毛无不精妙,“染色既工,运针无迹”,令人叹为观止。传世作品有《发绣大士像》、《绣心经》、《五幅图》、《种树图》等,制艺均精细工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