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,把陶行知摆在半个世纪前的历史中去认识他,即可见:是风云激荡的历史孕育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。而他又始终站在领导时代新潮流的行列去推动着时代的前进。
他出生于清末,经历并且亲身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活动,参加了五四运动、救亡运动、抗战救国活动及反蒋介石政权独裁统治、争取建立新中国的斗争。各个历史时期的先进人物,先进思想影响了他,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前进的实践教育了他:他是中国历史产生的众多的优秀人物之一。因此,学习陶行知,也是学习中国近代史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具体内容,也只有这样去认识陶行知,才不会把他描述成为天生的革命者。另一方面,只有把他摆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舞台去认识他,才可以看到,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一生,是革命的一生。革命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它不同的内涵。比如,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,他热烈拥护孙中山的主张,他站在教育岗位上,要通过教育的手段,培养国民的共和意识,指出教育是共和国的长城。从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看,不能不承认他是革命的吧?拿他与中国当代一些也曾对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教育家相比,他难能可贵之处,就在于始终不停步地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。比如,孙中山国民政府的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,对于在中国的反对封建的传统教育,建立新学制,引进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,在建立大学教育等方面,有过卓越的贡献,但毕竟,他没有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范畴再向前跨进一步。平民教育,在中国的最早提倡者是蔡元培,最早在浙江搞试验的是晏阳初;但却是由陶行知推广到全国21个省的。因为他早在1926年就觉悟到平民的大多数是农民,而到乡村办学。在蒋介石叛变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,实行清除共产党,镇压工农大众之后的1927年,陶行知在乡村教育时期所作的锄头舞歌就号召:“锄头锄头要奋斗。”1933年,在上海这个工业大城市进行大众教育时又加上一段歌词说:“光杆锄头(农民)不中用,联合机器(工人)来革命。”他进行工农大众教育的目的,是教育人们:觉悟、联合、解放。从救亡运动到抗日战争,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,在教育岗位上,在政治活动中,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。他一生都为促进旧的死亡,为新的催生而奋斗,也正因为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,才能综观中国革命每个历史时期的需要,在教育领域里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教育理论体系,即生活教育学说,并创办了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许多教育改革试验:如乡村教育改革的晓庄师范;普及工农大众教育的工学团运动;人才教育的试验育才学校等等。他是一个宏观的教育改革家,不要把他的每一个时期的主张,每一项教育活动,每—篇文章孤立起来看。如果这样看就容易产生肯定1935年以后10年的陶行知,而否定1917年到1935年的二十多年的陶行知。这也是以往一些教育史书把陶行知划为资产阶级教育家的错误。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去看就可理解,为什么毛泽东同志称誉他为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