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式多样,整齐却不珍奇,菜名写得清清楚楚,不像民间传说所言,皇帝吃的菜,名字都神乎其神、云山雾罩。
本来嘛,皇帝吃到嘴里的东西,自然得是清清楚楚的。御膳房如果给皇帝出难题:“陛下,您可猜不着这是什么。”估计脑袋也保不住吧。
清朝宫廷不太敢推陈出新,就在猪肉上下功夫。据说慈禧晚年爱吃炸响铃,就是炸猪皮。
钢叉挑肉在炭火上烤,烤出来酥脆又有口感,又不腻,民间、宫廷都吃。老百姓买回家,蘸酱油下酒,用大葱爆来下饭,都很寻常。
宫廷里的炸响铃是烤乳猪皮,片下来,回锅再炸一遍,炸脆了,蘸着花椒盐吃。想着是不错,什么猪肉皮、蹄筋、鸡脚爪、猪脚,吃的都是那点儿胶质,还给你把这点儿胶质烤好再炸过,多脆口啊。
但宫廷里的炸响铃比较贵。据说道光皇帝有一次想吃炸响铃,问花费,回说要一百二十两银子。道光嫌贵,把这个爱好给戒了。
清朝别有一种猪肉吃法。清朝有规矩,要吃祭肉,一大块白煮肉端上来,各人自己用小刀片薄了,白嘴吃——估计能腻死人。
据说有些臣子能得个恩赏,发点儿盐,就着肉吃;私下里则有人端来一沓纸,说伺候老爷们吃肉。大臣们各买了纸,用白水将纸一冲,将水盛在碗里,用肉蘸来吃——原来那纸吃透了酱油,用水一冲,水就成了酱油汤。白肉蘸汤,就稍微能下肚了。但这规矩听着神神道道的。